1月7日,兴庆区大新镇燕翔园社区书法爱好志愿者们为辖区300多户居民书写对联,送去祝福。记者 张唯 摄
苏维童现场教社火脸谱画法。记者 剡文鑫 摄
现场学习剪纸。记者 剡文鑫 摄
热闹的民俗文化活动,攒动的人头,热气腾腾的隆德暖锅让寒冷的冬日变得火热。
位于六盘山下的隆德县,多年来坚持不断挖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,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展,并赋予新的理念。
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,隆德县都要举行“腊八节”民俗文化活动,人们聚在一起,享美食、耍社火、扭秧歌,载歌载舞迎接新春到来。活动以舞龙、舞狮起首,村里的年轻小伙子和姑娘身着传统服饰,手持悬挂着寓意丰收和喜庆的鞭炮、灯笼、辣椒、鲤鱼紧随其后。
今年38岁的陈敬负责舞龙头,他从小跟随长辈参加村里的民俗活动,耳濡目染,喜欢上了舞龙、耍狮子。到了18岁,陈敬参加村里的舞龙队,逐渐成长为舞龙主力。20多年来,每年举行春节文化活动,陈敬从不缺席。“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,活动越来越多了,节日氛围更浓厚了。”
趁佳节之机,隆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志愿者,把流动图书车开进村头街巷,给村民免费借阅,书法爱好者现场写春联。
“我一天大概写100副对联,从腊月初八到除夕前,都给村民们写。”书法爱好者兼志愿者王晓奇已经免费为村民写对联5年多,看到自己写的对联被村民贴在门上,他就开心。
笔毫挥洒,墨香飘逸,村民们里三层外三层把现场围得密不通风,拿到对联的人喜笑颜开,尚未拿到对联的人焦急等待。“大家不要挤,人人都有份。”文化馆工作人员维持现场秩序,人们笑着应着。
“总觉得这样现场手写的对联特别有年味,人多差点抢不到了。”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一组村民王秀莲,高举着春联从人群中挤出来。
社火是迎新春的重头戏,随着社会经济发展,社火被赋予了新的内涵,包括舞蹈、音乐、杂耍等。
“耍社火,首先是画脸、装扮。”在山河乡盘龙山庄的礼堂里,座无虚席,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维童教授村民画脸谱。
社火属于“哑巴戏”,化妆在社火装扮展演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。
苏维童说,社火脸谱具有原始性和典型性,追求原汁原味,“包拯的脸谱上有日月图案,代表他白断阳夜断阴;刘邦的脸谱上有蛇头,与他斩白蟒的传说相呼应。”
隆德县马社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,已经延续百余年之久,所有的表演都在马背上完成,其造型美观,场面热闹,形式别致,是隆德县过年必演项目。
随着社会发展,马社火的含义也更加丰富了,表演过程中还加入高台、秧歌等,观赏性更强。
“马社火的装扮展演的步骤为确定故事、确定人物、制作道具、准备服装、化妆和展演。”马社火传承人梁鸽飞给村民讲授,“确定故事是马社火展演的首要条件,也是马社火展演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,这里面有很多讲究。”
社火表演的故事包括传统故事、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等,可以根据一个故事笼统装扮社火,也可以从中选精彩片段装扮社火。
“要注意社火脸谱的色彩使用,红色一般表示人物忠贞,黑色表示刚直,白色表示奸诈,青色勇猛,黄色狠、猛,绿蓝二色表示绿林草莽,性格豪爽等。”梁鸽飞详细讲解社火装扮注意事项,村民拿着笔纸认真记录学习。(记者 剡文鑫)